
我自認我不是一個好廚娘,應該不是對煮不行,而是有其他的主力近因啦!
有現成的食材要我煮都OK啦!就是討厭上巿場還有厭惡煮完的善後工作,
不過呢?我倒常弄兩種冬天常見的食補,那就是「麻油雞」和『薑母鴨』,
「麻油雞」我不分四季有需要就會煮來吃,而需要的發生是因為女性特質,
『薑母鴨』這就只會選在冬天煮,因為過年圍爐或請朋友來家吃飯秀手藝,
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兩種煮法其實大同小異,不過因為肉質不同處理就有異。
今天又煮了「麻油雞」,而做法則依照中醫師要發揮麻油的特性做的調整,
為何要調整自己昔日的作法呢?兩者的作法差別很大嗎?哪種效果最好呢?
其實兩者的煮法差別並不是很大,對我而言,中醫師的效果確實比較明顯,
差別在於,麻油濃度的選用、下酒的順序及米酒使用量,用酒把麻油溶出,
這次想把烹煮的過程及要點一步一步用相機拍存下來,化成圖文當成紀念。
若妳在月事前後,時常腦袋瓜空空的、身體累累的,不妨試著用這個煮法,
自己做和買現成的差別,是為了達到食材有食補的功效,才需要費點事啊!
★當天食材$810元:
1. 四隻土雞的雞腿。$450元(因為我愛吃雞腿肉,所以都買雞腿,也可以買全雞)
2. 兩瓶紅標米酒。$100元
3. 12兩的老薑。$60元(老闆沙米速算我$40元)
4. 18顆雞胇和10顆雞心。$200元
5. 一杯麻油(大同電鍋的量米杯)。$?(因為是買一桶所以無法計算實際價格)
※以下照片請勿取用轉至他處使用,已標註『淡然的小思§^_^§』字樣※
↑是紅標米酒非紅標料理米酒(有料理兩字多了鹽巴,習慣放鹽的人,記得別再放鹽囉!)
↑後來紅標米酒改瓶身,變小也變貴,一瓶40元。 (99/12/27補充)
↑老薑,聽說最近的老薑都有點營養不良,品質好的價格聽說很貴。
↑我用的調味料就這三種《老薑、米酒、麻油》,我不加任何調味料的。
↑所有食材和調味料在煮前來個大合照(我向來不放中藥,我喜歡單純的味道)。
↑四隻雞腿肉的量,麻油雞隔餐還是不走味,所以可以煮多一點隔天再吃。
↑可加可不加的。因我家人狂愛這一味,所以我都要買來加進去煮。
↑雞販教我用鹽水來清洗,泡一下就好(以前我都是用熱水川燙)。
↑雞肉我習慣用熱水川燙,但雞販教我用鹽水來清洗。
↑雞肉川燙一下,就要撈起,以免雞肉甜味流失。
↑雞肉川燙到外層的肉有點變白就好。
↑我習慣放在RO水龍頭下沖。
↑開著RO水龍頭用活水慢慢沖。
↑這樣沖,整鍋的肉很乾淨!。
↑沖完涼水澡的肉,撈起來放旁邊。
↑骨頭及裏面還能見得到一點血色。
↑老薑切片,愈薄愈好。
↑我的刀法很爛,已盡吃奶的力把它們切薄了。
↑這個北港的麻油託同事買的,第一次用,倒了一杯滿滿的量米杯。
↑先熱鍋到鍋內沒有水 → 關小火 → 倒麻油 → 放薑片 → 炒一下再開中火。
↑開中火,約15~20分鐘,可以看到薑片炒到有點收乾的感覺。
↑我習慣在這時把胇&心炒一下麻油,約1分鐘,鍋底留有足夠的麻油。
↑薑片收乾後鍋底要有點麻油,因為還要炒雞肉,雞肉被炒過會比較香。
↑四隻雞腳(約三台斤)還沒爆前是很大一塊的,幾乎佔滿了鍋子。
↑爆炒一分鐘撈起的雞胇和雞心,放在碗裏備用。
↑用中大火炒約7~10分鐘雞肉就差不多有收乾的感覺啦!
↑開始放下兩瓶米酒(無鹽的)。
↑建議倒米酒時轉成小火,以免大火又遇到酒氣而引起大火向上燒。
↑煮的過程中酒氣會一直揮發,爐火可以慢慢轉至中大火。
↑煮的過程中多餘的麻油會被肆放出來,看湯汁就知道一整杯的麻油剛剛好。
↑雞肉需要幾分鐘才熟可以問一下雞販,他們應該很清楚自己的商品。
↑這時候我都維持中大火,不加鍋蓋好讓酒氣散去,酒氣散去再轉中小火。
↑中小火慢燉,若覺得湯不夠多,可以加熱水進去,放心味道依然很濃郁。
↑從加米酒到雞肉熟度需要40分鐘左右,這時可以加上鍋蓋再煮1分鐘。
↑如果也有放雞心(約五分鐘)或雞胇(約二分鐘),起鍋前陸續依時間放入。
↑煮好的雞胇和雞心建議先盛到碗裏,以免燜在鍋裏過熟,變得太老。
↑老薑最後被煮成這種樣子,有些人愛吃這樣子的薑片。
↑這次的雞胇和雞心煮得剛剛好,一口氣全吃完了。
↑雞胇內含了滿滿的麻油湯汁,咬下去很香,看起來是不是很可口呢?
↑麻油雞湯看起來是不是油度剛剛好呢?喝起來麻油香氣夠且相當順口。